說話的藝術 |
![]() |
|
中文書名
|
蔡康永的說話之道
|
|
書籍作者
|
蔡康永
|
|
書籍
編譯者
|
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
|
|
出版單位
|
如何出版社
|
|
出版年月
|
2010年5月
|
|
版次
|
初版
|
|
圖書作者
與
內容簡介
|
蔡康永,是作家、主持人、同志、不屑成人世界的少年沙文主義者,既主流,又邊緣,難以歸類。這是一本對於「說話」這件簡單的小事,而研究出許多衍生的複雜問題之解答。作者充分敘述自己在平凡生活當中,透過「說話」而發生的實際例子。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,成長歷程中學習著如何說話,然而此時期的「說話」只是學習如何正確發音,等到孩子長大成人,將要學習如何透過說話,與別人溝通、表達自己的情緒、懂得替別人著想。
|
|
內容摘錄
|
1.我喜歡研究說話這件事,是因為我覺得透過研究說話,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,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、別人在想什麼,以及最重要的,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。
2.如果我們稍加玩味我們的說話內容和說話方式,會比較懂得別人是怎麼形成對我們的印象、怎樣定位我們在他們人生中該占的比重。 3.鄉間老農的一句話,常常比廟堂之上大人物一百分鐘的演講動人,因為老農那一句話裡面的「生命含量」很高,能夠打動我們。而大人物縱使言詞巧妙,大部分是別有居心,只想攏絡人。 |
|
我的觀點
|
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」,簡單的一個動作──說話,卻也成了一門每個人必修的學問。過去社會新聞中總是報導著人們因為爆粗口而鬧上法院,輕則賠錢了事,重則還可能因此惹上牢獄之災;再者,大多數父母親在教育孩子上,每當孩子做錯事,不分青紅皂白,就先入為主的怒罵、批評孩子,嚇得孩子爾後犯錯時,不敢向父母親坦白,甚至更落得孤助無援的窘境,造成兩代之間溝通上無形的代溝,都是因為不懂得「說話之道」而造成的結果。
「我不在乎說話之術,而是說話之道;我的說話之道,就是把你放在心上」,蔡康永在書中曾提到:「把說話練好,是最划算的事」。我仔細地品嚐這句話,心中仍無法理解其中的真理,於是我秉持著求知的精神,翻了下一頁一探究竟。原來,儘管你家財萬貫、坐擁十幾間豪宅,一旦碰上女兒向你哭訴情傷時,你也無法靠錢解決;儘管你有光鮮亮麗的外表,一旦在課堂或公司開會上須要報告時,你也無法靠外表來解決;儘管你的歌聲有如新鶯出谷、珠落玉盤,使人三月不知臘味,一旦吵架時想向心愛的男友道歉,你也無法靠唱歌來解決。蔡康永統合這些元素,都只和一件事情有關──說話。一個人會不會說話,和他的財產、外表、才藝無關,透過說話,懂得把別人放在心上,這就是蔡康永的說話之道。
仔細讀完這本「說話攻略」,我也思考著我的說話之道:「絕對不說粗話,多一點稱讚、鼓勵,少一點批評、辱罵」。現今社會中習慣說粗話的人早已與日俱增,但對於說粗話這種司空見慣的負面現象,我堅持不同流合汙、出淤泥而不染。當別人犯錯時,捨棄一味的批評、辱罵;當別人成功時,絕不吝嗇給予稱讚與鼓勵。因為我相信,稱讚與鼓勵隱藏著溫煦太陽般的正面力量,可以使人更有勇氣面對難關。若只有冷酷無情的責備,不僅是落井下石,更是不懂得「說話之道」的最佳寫照。
「我當下為什麼會說出這種話?」「為什麼你會覺得我是這種人?」「這只是我的口頭禪」,想想自己因為一些說過的話,而造成的後果。禍從口出──人們常常不經意地就說出傷害他人的話,輕易的說出令人惱怒的言語。而這一切都將成為他人評價自己的依據──你說什麼樣的話,你就是什麼樣的人。現代人總把粗話掛在嘴邊,像麥芽糖般緊緊黏在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上,難以將之擺脫、戒除。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,唯有習得「說話之道」,釐清過去的問題所在,領略其中的真理之處,融會貫通所學之事。
然而說話之道,並不單只是「說好」「說壞」,還要「說的精」「說的妙」!如書中所舉的例子來說:當你去面試一份工作,老闆問你是哪間大學畢業的,若只是平淡無奇的說出你從哪間學校畢業,無法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;但如果你補充說明:你畢業那年剛好是電影《阿凡達》上映熱潮,全班的畢業照都打扮成娜美人的樣子,甚至還被新聞記者採訪、上報,如此一來便不僅有畫龍點睛的效果,還讓老闆對你有深刻的第一印象。 |
|
討論議題
|
1.巧言令色、阿諛諂媚的人在人際關係上是否真的較佔優勢呢?
2.我們應該如何「說話」,才是真正的替對方著想呢?
3.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說出的話覆水難收,我們應該如何為自己說的話負責?
|
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
林哲維 讀書心得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